問卷調查報告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教學研究室思想品德課教研員
楊露蓉背景概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師生現將這次調查所獲得的重要資訊報告如下。
初中思想政治課知行協調可持續發展
教學策略的研究(學生卷)
分析報告
為了真正按照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推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改革,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增強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提高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質量,提升中學生的思想素養和綜合能力, 我們開展了《初中思想政治課知行協調可持續發展教學策略》學科專題研究活動。現將問卷調查情況分析如下:
一、 調查物件:長寧鎮中心學校
七、八年級學生,年齡13-15週歲。
二、 調查人數:共40人。其中七年級學生20人(男生:
5人,女生:15人),八年級學生20人(男生:8人,女生:
12人)。少數民族學生共5人(男生:1人,女生:
4人)三、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當場答卷,當場收取)
四、 調查學生答題情況統計:(選擇題,問答題)
選擇題調查學生答題情況統計表
問答題調查學生答題情況統計表
五、 關於答題情況分析:
1、關於“你是否喜歡學習思想品德課程?”這一問題,有80%的學生選擇了喜歡,20%的學生選擇了還行,這一情況表明學生喜歡現在的思想品德課。
2、關於“一堂思想品德課後,你受到過感動和鼓舞嗎?”有48%的學生回答是經常如此,偶然如此的學生有47%,小部分學生5%的選擇了從來不。
3、關於“思想品德課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的調查,結果顯示是有15%的學生選擇了記憶、背誦;有13%的學生選擇了空泛、講大道理;有70%的學生選擇了緊密聯絡實際;有2%的學生選擇了背誦、聯絡生活。從、題的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思想品德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絕大多數同學對這門課的認可程度較好。
品德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想真正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就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地選擇教材內容,補充教學例項,構建自下而上、低重心、大眾化、生活化並穩步提升的教育體系。以“學生的活動”作為教學的中心,讓教師的教法去適應學生,讓學生在個體活動、集體活動、社會實踐中學。
4、關於“思想品德課中你希望老師採用何種教學模式,哪種教學模式能讓你去體驗參與教學?”這一問題,有70%的學生選擇是體驗式教學模式,選擇**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有25%,選擇常規教學模式的學生有5%。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瞭解他們的需要並滿足他們需要,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幫助他們解決困惑,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品德要求及規範),便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
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將道德內容與學生需要結合起來,力求從理論上與實踐上去回答,解決學生所關心的問題,使他們感到道德要求與規範不是學校、他人強加的,而是實現自身根本利益的需要,從而使德育紮根學生的內心中,產生教育的共鳴,良好的教學效果。
5、關於“尊重和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你覺得這一傳統應發揚嗎?你做的怎樣?”的調查,結果顯示是有67%的學生回答我做的不夠好,習慣於受到父母的呵護和照顧,覺得理所當然,雖然覺得應孝敬父母;有28%的學生回答做的不好,父母照顧我有時還要看我的臉色,我不主動溝通,更談不上孝敬,應該改變自己來弘揚傳統美德;只有5%的學生根本沒選。
這一結果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這也是我們進行專題研究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或者說依據。
6、關於“在課堂上,老師是以什麼角色出現的?你認為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首要素質是?”有95%的學生選擇指導者、參與者,5%的學生選擇監督者;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首要素質是有87%的學生選擇了對教育的熱情和對學生的愛心,5%的學生選擇了紮實的專業功底,有5%的學生選擇了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2%的學生選擇了熟練的應試技巧;這一結果反映了思品課教師知行必須協調發展。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參與者、朋友。
7、關於“你在思想品德課中獲得的思想道德認識我們稱之為知,而日常生活中你的思想道德行為我們稱之為行,是人思想、道德意識的外在表現。你的知與行是否協調發展?”有58%的學生回答是“是”, 有28%的學生回答是“否”(知大於行、行大於知),14%的學生棄答。
這一結果不真實,反映了學生知行沒有協調發展。
8、關於“你所在的班級是否有思想品德課成績優秀而思想道德行為欠佳的同學?”有73%的學生回答是“有”, 有27%的學生回答是“沒有”。這一結果反映了學生知行沒有協調發展。
這也是我們進行專題研究的一個依據。
六、 可行性分析:
通過《初中思想政治課知行協調可持續發展教學策略》問卷調查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在新時期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外化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個體道德需要,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內動力,提高教育效果。即學生知行協調發展。該課題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