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事物和圖形表述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掌握測量周長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設境激趣,匯入新課
活動一:看一看,比一比
師:同學們,我國已經成功舉辦08奧運會,動物也積極舉行了運動會,兩隻螞蟻正在賽跑呢,請看!(課件演示兩隻螞蟻分別在樹葉上爬過的情境。)
師:誰能說一說兩隻小螞蟻跑的一樣嗎?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從而發現:2號螞蟻從起點出發,但不是沿著樹葉的邊線走,它跑的並不是樹葉的一週。而 1號螞蟻從起點出發,沿著樹葉的邊線走,又回到了起點,跑的才是樹葉的一週。
(2)操作**,構建新知
活動二:描一描,說一說
1、“小朋友們,現在請你從收集到的樹葉中挑一片,在一張紙上用一筆描出它的一週的邊線,行嗎?”
在學生獨立活動之後,我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說 “是怎樣描的” 。(課件演示。)學生在描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起點,這時老師著重引導學生明確:
不管從**開始描,最後都要回到起點。從而滲透“周長是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的含義。
在學生經歷了上述活動後,教師小結並板書:樹葉一週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2、請學生從課前準備好的圖形中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課件出示圖形),用一筆描出圖形一週的邊線,讓學生在描圖形邊線的活動中去發現: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然後教師板書:
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從而揭示課題:什麼是周長。(板書課題)
活動三:找一找,摸一摸。
在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後,引導學生不用樹葉,從生活中找一個物體,或者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說說“什麼是周長”,例如:數學書封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課桌面一週的長度,就是課桌面的周長;三角形一週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長;長方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等等。
活動四:量一量,算一算
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課件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梯形。)
“同學們,請你們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採用適當的方法,在小組中與同學合作,測量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有了前面對周長的認識,學生有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測量並算出長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圖形的周長:先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所有邊的長度加起來。(課件演示。)
(三)運用知識,深化認識
創設“闖關”情境,激發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同學們,小螞蟻看到我們來參加它們的運動會很高興,它也想我們參加,所以給我們設了一些難關,你們有沒有信心闖過去呀?”
第一關:
下面描出來的是圖形的邊線嗎?
第二關:
下面三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第三關:
用四個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哪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 課堂總結:
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②有關周長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
2、 拓展延伸:
課後練習:課後找一片自己最喜歡的樹葉測量它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