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編號: 1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
工商管理類實驗報告書
實驗名稱: 決策分析與實踐(建寶塔)
課程名稱: 管理學原理實驗
實驗者姓名胡靜潔
實驗者專業: 工業工程
實驗者學號: 1154300108
指導老師譚陽波
實驗時間2012.10.13
實驗地點11407教室
一、 實驗過程
1. 實驗前
1 老師按學號除以5來分小組,一共分成5組,每組人再3~6個。我被分到第三組,成員分別是蔣志林,曹壹德,楊萍。
2 老師讓每組數70張紙,然後大家再交換,讓少的那組從數的那組裡面拿紙。
3 老師講解實驗內容和制度
4 到老師那領取器材:一把剪刀,一個透明膠。
2. 實驗中
1 大家一開始都在討論怎樣做寶塔才能又高又穩,不停的用紙作比劃,來大概的構造寶塔的樣子。然後楊萍同學到桌子上拿了老師的杯子來估計重量。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模仿三腳架的樣子來建寶塔。
2 開始動手做寶塔,開始是楊萍和曹壹德負責捲紙,我負責貼膠帶,蔣志林負責構建寶塔。我們將三根捲紙用膠布捆在一起,作為一根支柱,這樣能使寶塔的承重能力更好,就這樣我們建好了第一層。建第二層的時候大家也討論了很久,要怎樣做才能將第二層跟第一層很好的嫁接在一起,討論出了很多方案,最後決定用楊萍的,先將紙鬆鬆的卷好,然後壓平,跟第一層的上面粘好,然後我們就直接利用中間的紙板將第二層用膠帶捆的形式粘好。
因為我們這次試驗要承重的東西是一個杯子,就直接利用剩下的紙全部裁成三角形的樣子將下面的三根支柱全粘在一起,寶塔的大概樣子就出來了。
3 最後是固定工作,每一層的交接處我們又用摺好的紙板粘住,讓寶塔更牢固,所以寶塔的形象有點抱歉。但寶塔還是很好的完成了。
⒊ 實驗後
1 各組將自己的寶塔放在一起做測試,將一個裝滿水的保溫瓶放在寶塔上過一分鐘就算通過。大家都有驚無險的過了,然後是按照高度來排名次。
2 老師作總結,說出實驗不足,結合管理學原理解釋。
二、 實驗結果
第一名是蔣志林為組長的第三組
第二名是謝世財為組長的第二組
第三名是蘇雄麗為組長的第五組
第四名是李美玲為組長的第一組
第五名是賴峰為組長的第四組
後三名的組要接受懲罰,男生做俯臥撐,女生做蹲下起立。
三、實驗得失
這個實驗我們組獲得了第一名,這是很讓人開心的一件事情,雖然老師看中的是過程,可我同樣還是認為結果也同樣重要。其實這個實驗我們做得也並不好,只是相比較其他同學我們比較會投機取巧,敢於冒風險。我們組的寶塔做得很簡單,其他組也很容易都能想到,但是他們都覺得這樣做支援力可能不夠,塔會塌,所以類似像第二組的同學就一層一層的往外做加固,而我們還在往上建。
這個實驗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一個團隊要有團隊精神,要學會合作商量和分工,我們的第一不是一個人的第一,而是這個組的榮耀,希望下次的實驗我們還能有那麼好的發揮。
四、實驗結論
這個實驗是在任務過程中體會、體驗一項管理決策做出的過程,分析自己做出決策的步驟、方法,以及如何快速實施;團隊的組建、團隊成員的協調與執行過程中的控制與調整等事項。
五、個人感悟
這是管理學課的第一個實驗,時間也很短,只有70分鐘做實驗,但是在這70分鐘裡我收穫到的比任何一堂課都多。從最開始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寶塔的模型到決定這個是花的時間最多的,在做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在不斷調整,然後時不時的看別的小組的進度以及模板。但是同時我們在網上建的時候也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對自己的作品不是那麼的自信,所以在最後的十分鐘我們一直都在做加固工作。
在這個試驗中我覺得大家都不足之處就是沒有很好的去利用自己周圍的有利條件,都是埋頭各幹各的。在決策的過程中,想讓事情有一個好的結果我相信對事情的情況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把握,但是大家都只是自己在猜測,做估量,這樣同時也浪費了更多的時間。不足有但是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就是不管是哪個小組,都非常的團結。
就算是後面的受罰,組長做不下去了,組員就出來幫助組長,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團隊精神,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團隊都是一體的。而且在做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大家都還是一直能提出很好的意見,這種求同存異的現象是很好的。
看著大家的作品,有高有低,就像我們做決策時,你是採用保守型還是主動進取型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對做決策的情況要有一個瞭解,才能很好的下決斷,最後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其實這次試驗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競爭遊戲。失敗的人要接受相應的懲罰,就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規則使試驗的性質改變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強大的競爭性市場,對事情的把握及時的做出反應是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但是風險跟成功往往是勾在一起的,身為一個領導人員,成功時獲得的榮耀高於組員,但是失敗的時候要承擔的也就更多。所以我們在競爭時也要具備良好的承擔風險的能力以及承擔責任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