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校園文化引領學生走進聖賢

2023-03-19 00:05:22 字數 3952 閱讀 8500

讓聖賢文化走進校園

順義區第二中學高路

優質教育的重要內之一就是優質德育,而優質德育離不開優質的德育資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聖賢文化則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聖賢文化不僅是歷代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更是我們學校德育的重要資源,讓聖賢文化走進校園,使這份資源為我所用,不僅是因為聖賢文化博大精深,更是因為聖賢本身的可親可近可敬!

我們的古聖先賢為中華子孫留下了豐厚的聖賢文化。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精神;“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奉獻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對國家、對社會負責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精神; “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精神;“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追求和諧大同的精神。

我認為:聖賢文化是**今天學生普遍存在的自我意識過強、唯我獨尊、缺少自我約束、缺乏敬畏感和責任感等問題的一劑良藥。所以我提出讓聖賢文化走進校園,用聖賢文化引領學生修養自己!

一、對聖賢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我們這裡所說的聖賢文化是指: 由聖賢們的思想、品德、人格、學說、貢獻及影響構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總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核心。

聖賢文化揭示的是最樸素和最普遍的做人的學問。

百家講壇著名的主講人之一于丹,在講解《論語》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神是接近天空的,即使有,距離我們很也遙遠。聖人與賢人是生活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從普通人中成長出來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論語》上記載這樣的事例:鄉親們行飲酒禮的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絕不與老人搶行。

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面的臺階上。這些都是一些最小的禮節,大家可能會覺得,一個聖人做這點事兒,還用記載在典籍上嗎?這是誰都懂得道理。

其實,所謂聖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麼樸素,樸素得讓今天的我們都產生懷疑。這種故事就像發生在我們的家鄉,發生在鄰里中,甚至發生在你我的家裡。他讓我們感覺到聖賢離我們並不遙遠,似乎就在我們身邊。

這是小事兒。那麼大一點的事兒呢?比如,做君子,是很多人追求的,應當算是大一點的事了吧,在聖賢的眼裡,君子也很平常。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

意思是說好好修練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個字就可以當君子了?不會是這麼簡單吧?

於是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一點說“修己以安人”。在修練好自己以後,再想法讓別人安樂。子路還是覺得不滿足,就跟著問:

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

修練自己,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些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君子嗎?再往大里說:

為官從政,夠大了吧,聖賢看來,很是簡單。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從政的事,孔子告訴他:“政”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了,誰還能不端正呢?

在聖賢的眼中,一個好的從政者就是如此而矣。

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聖賢離我們很近,我們很容易就能走進聖賢的身邊。

我們是普通教師,是普通人,我們所面對的是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普通人!聖賢是在我們普通人中成長起來的,聖賢的思想言行對我們有著更為貼切的指導意義。

我們提出的讓聖賢文化走進校園,就是要拉進聖賢與學生的距離,創造相對而言更好的文化環境讓今天的學生與昨天的聖賢對話,使他門的心靈發生碰撞從而產生智慧與道德的火花。

二、讓聖賢文化扮靚校園

在我們學校,無論是你走在甬路上還是在飯廳裡;無論是在走廊中還是在樓梯上,到處都都能感受到歷代聖賢思想陪伴著你。相對於冰冷的課本、嚴肅的教師和嚴格的制度而言,聖賢文化是一扇新開啟的門窗,可親可近,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課本上見過面,陌生是因為從來沒有向現在這樣系統、全面、真實近距離地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第一、“尚賢路”讓學生認識真實的聖賢。為了讓學生更多地認識聖賢,走進聖賢的心靈,理解聖賢文化。我們在校園主甬路裝飾了軒轅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堯、舜-------推位讓賢的楷模;大禹-------上古治水英雄,為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儒家代表---被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道家鼻祖-------老子;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 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發明人的蔡倫;著名的醫學家華陀;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在自己窮困潦倒之時,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癖天下寒士盡歡顏” 的詩聖杜甫等 81位中國歷史上品德高尚為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聖賢的畫像。

力圖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為脈絡,以在思想、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物為代表,多角度、多層面地體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我們開展“尚線路上話聖賢”活動,組織“學歷代賢人,做最好的自己”國旗下講話。讓學生處處與聖賢相處。我們在各年級開展“走近賢人,瞭解歷史”的活動。

各班還把對每位賢人的資料的瞭解作為專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我校師生共同參與把校園文化的內容整理成《順義二中校園文化讀本》,作為德育校本課程使用,引發學生思考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聖賢文化給自己的啟迪。

讓學生走近聖賢的同時,我們從加強文明禮貌教育等小事做起,以促進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我們倡導使用好順義二中師生文明用語二十句: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等。號召學生樹立“首都中學生的十個形象”和“十個好習慣”。

第二、聖賢的言語,滋潤學生心靈的甘露。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德育是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塑造學生心靈的教育。

我認為:歷代先賢的名言對人的心靈的教化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一句經典的話勝過一本書,一句耐人回味的語言勝過無數的說教。

我們在大廳、樓梯、樓道走廊,以及教室的門側裝上了歷代聖賢的名言警句,讓聖賢的言語與學生的心靈碰撞。比如在治學方面“理本精深,明大理需讀天下之書”, “學無止境,學真知需覓源頭之水”。“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勤學善思方面: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在孝敬父母方面“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

在敬老愛幼方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立志方面:“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

名言警句的內容涉及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交友、尊師敬老、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的名言警句近一百條。我們還通過班級活動讓每個學生對這些名句給以解讀,談出自己的體會。用聖賢的言語來教化學生,滋潤學生的心,事半而功倍!

第三、時時讓學生受到聖賢的教誨,既使學生吃飯的瞬間,我們也讓學生和聖賢對話,讓聖賢來告訴學生一點樸素的真理。

在食堂的大廳裡我們掛上了《論語》的名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是孔子的學生顏回生活條件很艱難,用一個竹碗吃飯,用瓢舀水喝,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愁苦,可是顏回卻不改變自己樂觀向上的態度。

記得新生來到學校後不久,就有學生說學校的飯菜不好吃,學校食堂每天中午8個菜,晚上6個菜,是真的不好吃嗎?事實上,我們學生現在吃的住的條件比顏回好得多!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歷覽前賢家與國,成由勤儉敗由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桌上半粒米,父母一滴汗”。我們就是要讓聖賢的話語時時在學生耳邊響起,用聖賢的思想、道德、人格來影響學生,。

三、聖賢文化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使他成為學校德育資源。聖賢文化一旦成為德育資源,孔子就不僅僅是課堂上的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種思想、一種道德、一種人格的體現,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岳陽樓記》也就不僅僅是一篇文章,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志士的一種胸懷,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讓聖賢文化紮根於學生的心靈。我們提出“做文明的二中人就是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心地善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做一個講禮的人----要懂禮貌、重禮節、知禮儀;做一個文質彬彬的人----要舉止優雅,不粗俗、不粗野,表裡如一。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要才思敏捷,有才能、善思考,有所作為。

聖賢文化在我們學校是有其傳統的,我們順義二中最早的校園是我們順義當時非常有名的西門外的孔廟;多年來我校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重視用古代聖賢的思想言行對學生進行感染和薰陶,隨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深入,我們還將進一步探索聖賢文化對今天學校德育的積極因素,讓聖賢文化走進校園,用聖賢文化修養學生的道德,完善學生的人格,為學生的發展奠基,為學生的幸福奠基。